东北火炕的发明
《说文》中的炕 :乾也,从火亢声。原为烧火排烟的管道,后引申为连接排烟管道的暖床。火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汉书·扬雄传》对“炕”就有记载“西揖彊秦之相,扼其咽,炕其气,附其背而夺其位。”虽然此“炕”与现代意义的火炕有别,但包含了炕的本意。
2006年考古人员在对河北省徐水县东黑山遗址发掘时,发现了一处西汉时期的火炕,这一发掘将我国火炕的历史提前到了2000多年前的西汉。
古代炕与坑通用,挖坑生火取暖成为人类早期的生存方式。据考证,火炕并非满族人发明,在北方的汉族民居中,很早便有使用火炕的记载。《旧唐书·高丽传》载:“冬月皆作长坑,下燃熳火以取暖。”其实那时的“坑”即现在的“炕”。
女真是我国北方古老民族,是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的后裔。他们早期的寝居均为穴居或半穴居。据《隋书·靺鞨传》载:“凿穴以居,开口向上,以梯出入。”这种房子有点类似于农家冬季用以储菜挖的地窖,虽然避风保温,却是相当不便。
穴居的部族,素有“穴深为贵”的风俗,因为穴挖得越深,人们头上的空间越大,就越少受烟熏湿蒸之苦。
后来闯关东来的穷苦人还有住过那种“地窨子”、“地戗子”的半地下房子。即在地上挖一个一米多深的长方形大坑。坑沿上方垒半米多高的矮墙,再覆以人字形盖子,里面搭火炕,垒灶台。出入也要用一架小梯子,只是没有烟囱,炉灶的烟火只能自然上升,从天窗开口冒出去。
直到宋代,女真人才开始在地面上居住。范成大有诗“稳作被炉如卧炕,厚裁棉旋胜披毡。”此时 “坑”方变为“炕”,沿用至今。
按《北盟会编》记述:“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火炕,以取暖。”可以说,火炕改变了满族人的居室环境和生存方式,此后漫长的岁月里,满族人的炕上文化日益多姿多彩,今天还有很多人家传承着早年的一些规俗。
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随康熙皇帝东巡的翰林院侍讲高士奇在《扈从东巡日录》中,概述所见东北住户的房屋“屋高仅丈余,独开东南扉,一室之内,炕周三面,温火取下,寝食起居其上”。以此断定,火炕已在东北广泛使用,且大都掌握了炕与炉灶相连接的现代火炕的建造技术。
杨宾在《柳边纪略》里也有类似的记载:“开户多东南,土炕高尺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东,就南北炕头作灶,上下男女各据炕一面。”
“暖阁”是根据火炕原理进行改造的地下火道,为清代皇家宫殿所用。这种暖阁不烧柴煤,全部烧炭,所以不设烟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