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回顾
王维刚,今年79岁。1953年,哥哥开了一家无线电修理铺,有一次哥哥带着他去光陆电影院修音响,那是他第一次看电影,从此爱上了胶片。座机式放映机放出来的影戏光芒强、影像大、图像清。拥有一台这样的放映机成了他的梦想。1982年,王维刚有了第一台放映机,那时候给家里人放。在邻居们的恳求下,第二年,王维刚带着设备到大西街道迎新社区的小广场上为居民第一次免费放映。从那之后,王维刚总是背着20公斤的设备四处放映。慢慢地,不少社区听说王老的义务放映队,邀请来社区里放映。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32年。
年度回访
79岁修设备不用戴花镜
“我老了,还能活几年?得抓紧时间了,老了老了,要发挥点余热,给社会做点贡献。”
老人边说,边在一堆密密麻麻的细线里寻找着接头。一个小放映机又出了毛病,他又得亲自修。
细如头发的电线前,79岁的他竟然连花镜都没戴。
旁边小他30多岁的徒弟刘志财搭不上手:“线太细,我看不清。”
和上次的干葱段和几块饼干相比,屋子里多了一袋爆米花,这是老人少有的零食。
而屋子里最多的是两样东西:药和电影物件。老人的退休劳保也基本奉献给了这两样。
老人喘气的时候,会发出“咝咝”的声音。因为46年前,老人的肺就已经摘除了。
“那时候还年轻呢,正和别人正常唠嗑的时候,突然感觉嗓子特别咸,结果连吐了好几口血。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肺旁边有一根血管破了,如果想活命,必须切除肺。”做了一个大手术之后,老人把人生看得更开了:“抓紧时间多做自己愿意的事情吧。”
“我把老电影搞好就行,一辈子会一件事,也不容易。”王维刚说,和他一样,有很多老年人也想找到属于自己的愉快,想看老电影,寻找当年的情怀,却没有地方,“我就要让他们找到喜欢的电影,然后把它带到他们的炕头上看”。
如今,王维刚还被社区评上了模范,画像挂在了社区最醒目的位置:“让老人们高兴,我就有了价值。有多大力量,就贡献多大。”
说着,老人又有了新目标:“我一定争取在年末和春节期间再演几场,到敬老院给老伙伴们看老电影。”
[1] [2] 下一页